博客真是个好东西呢,复习数学也可以在这里总结(
一次函数与图像平移
众所周知,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。
以函数 y=2x+3 为例:
我们把它向下平移一格?
平移后的函数为 y=2x+2。
向上一格?y=2x+4。
平移 k 格?y=2x+(k+3)
也就是说,我们得到了上下平移的规律:上加下减。
左右平移呢?
还是以 y=2x+3 为例,把它向左一格?
平移后的函数为 y=2x+5,即 y=2(x+1)+3。
向右一格?y=2(x−1)+3。
平移 k 格?y=2(x−k)+3。
也就是说,我们得到了左右平移的规律:左加右减。
左加右减,上加下减就是一次函数平移的规律。
关于这个是为什么,我简单口胡了个解释。
因为 y 是函数上一个点的 y 坐标,所以往 y 上面加就是往纵坐标上面加。因此上加下减。
左加右减稍微难理解一点。其实可以理解成如果要把一个直线向左平移,对于原直线上的一个点,它平移后的点肯定也向左平移了。但是平移后仅仅是向左平移,纵坐标是不变的。因此想要维持纵坐标不变,需要在横坐标上把平移的消耗给加回来。因此左加右减。
函数的图像与轴对称
我们探讨一个点关于一条直线的对称点问题。
这玩意好毒瘤啊。。
当直线与坐标轴平行时
设 A(x0,y0),直线为 x=a。
则对称点 B(2a−x0,y0)。
例如:
由于 A 到直线的距离等于 B 到直线的距离且 AB 与该直线垂直,而且到直线的距离由于直线与坐标轴平行非常好求,因此我们可以快速得到 B 点的坐标。
同理,当直线为 y=b 时,对称点 C(x0,2b−y0)。
当直线与坐标轴成 45° 角时
这个东西的结论比较特殊。
设 A(x0,y0),直线为 y=x+b。
则对称点为 B(y0−b,x0+b)。
例如:
若直线为 y=−x+b,则对称点为 C(−y0+b,−x0+b)。
例如:
关于这两个东西的证明,我们可以自 A 向该直线作一条垂线,然后倍长它就可以了。
为什么把这两个从一般情况中单拿出来呢?因为这两个东西有比较好的结论,而且有一种很好的记法。
记法:对于 A(x0,y0) 与直线 y=kx+b(k∈{−1,1}),对称点可以写成 B(ky0−b,kx0+b)。
有人可能会说,这算什么好记?那么我们可以把 x=x0 与 y=y0 分别代入进去看看:
若 x=x0,y=kx+b=kx0+b。
若 y=y0,y0=kx+b,∴x=ky0−b。
分别代进去之后,求出的 x 与 y 刚好是该对称点的 x,y 坐标!
一般情况
这个东西就不用去记了,计算方法我刚刚也说过:可以自 A 向该直线作一条垂线,然后倍长它就可以了。
但是很烦人就对了…
这里给出结论:对于 A(x0,y0) 与直线 l:y=kx+b,可以得出 A 关于 l 的对称点
B(1+k2(1−k2)x0+2ky0−2kb,1+k22kx0+(k2−1)y0+2b)
所以我说不用去记…